「以色列的眾子,各帶家眷,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。他們的名字記在下面。有呂便、西緬、利未、猶大、以薩迦、西布倫、便雅憫、但、拿弗他利、迦得、亞設。凡從雅各而生的,共有七十人。約瑟已經在埃及。約瑟和他的弟兄,並那一代的人,都死了。以色列人生養眾多,並且繁茂,極其強盛,滿了那地。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,治理埃及,對他的百姓說:「看哪,這以色列民比我們還多,又比我們強盛。來吧,我們不如用巧計待他們,恐怕他們多起來,日後若遇甚麼爭戰的事,就連合我們的仇敵攻擊我們,離開這地去了。」於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轄制他們,加重擔苦害他們。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,就是比東和蘭塞。只是越發苦害他們,他們越發多起來,越發蔓延;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。埃及人嚴嚴地使以色列人做工,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;無論是和泥,是做磚,是做田間各樣的工,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地待他們。」(出埃及記1:1-14)
最具殺傷力的自卑感、缺乏安全感
(接上文)其實最核心的問題是:法老及他所代表的埃及人將自己與以色列人作比較:「看哪,這以色列民比我們還多,又比我們強盛。」試問那類人最易把自己與人比較?就是那些自卑、缺乏自信、自我價值扭曲、自我形象偏低的人!一個自卑的人往往因為達不到自己、別人或上帝的要求或期望,總會覺得自己「唔夠好!唔被愛!唔安全!」不單自己不能接納自己,也認定別人甚至上帝也不接納自己,因此一個自卑的人會很容易便因為缺乏安全感、覺得受到威脅而感到恐懼。
對於一個面對威脅而感到恐懼的人、通常會作出以下其中一種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反應:一是嚇呆(freeze)而不知所惜、一是逃跑(flight)、一是攻擊(fight),而法老的自然反應就是作出攻擊,要做些事情來應對危機:「來吧,我們不如用巧計苦待他們,恐怕他們多起來,日後若遇甚麼爭戰的事,就連合我們的仇敵攻擊我們,離開這地去了。於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轄制他們,加重擔苦害他們。」他們這樣做不單令以色列人覺得命苦,還令他們同樣感到自己「唔安全!唔被愛!」因此無論是加害者或受害者,也有可能同樣出現身份危機、懷疑自己是否仍然是上主所愛的。
即場禱告:上帝的介入與人的回應
面對這個困局,究竟還有什麼出路?以色列人似乎只可向神發出哀聲,這便成了他們的禱告。究竟神有否垂聽和回應?有!因為神說祂看見他們的困苦、聽見他們的哀聲、並且祂要介入:下來施恩拯救(出三7)。究竟神何時才介入和怎樣介入?是否要等到摩西80歲?不是!而是已經開始介入。原來神是會透過人對祂的回應來介入人類歷史,不單透過摩西一人,而是透過「收生婆」所代表的每一個職場中人來回應不同時代的需要,以成就祂美善的旨意。
不過當時的以色列人並不知道神已經開始介入,所以我們在困苦當中除了發出哀聲之外,應該如何自處以致能夠做到處變而不驚呢?事實上,假如我們繼續帶著自卑地活在惶恐缺乏安全感之中,被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(例如恐懼、怯懦、憤怒、苦毒、仇恨)所困擾和牽動,我們是很難去正確地按上主心意來回應時代的需要。
自我價值的重整:認定自己是上主所愛的
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上主面前,把自己內裡所有負面情緒向祂傾訴,並且在安靜中意識上主對我們有什麼心意的流露和回應。我們需要花時間去默觀上主,體會原來祂是那位愛我們到底的慈父(並非一位任由受造物自生自滅的創造主、並非一位尖酸刻薄對待僕人的主人、並非一位待我們如扯線公仔的操控者,並非一位冷酷無情的審判主),並從這位慈父的眼光來默觀祂是怎樣看待這個破碎了的自己。原來無論從神創造和救贖的角度來看,我們在上主的眼中都是「好的」、都是「被祂所愛的」、因此都是十分「安全的」。
聖經指出:「愛裡沒有懼怕,愛既完全,就把懼怕除掉。」(約壹四18)恐懼的惟一出路就是愛,不過我們需要的是「完全的愛」,所以無論何人:是施害者或受害者,都非常需要上主那份長闊高深的大愛,並在祂愛的擁抱之中重新認定原來自己是上主所愛,惟有重新認定這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身份,我們才能夠安身立命,重新在上主的愛裡找到平靜安穩,找到轉化生命的真正動力。
雅各啊,創造你的耶和華,以色列啊,造成你的那位,現在如此說:你不要害怕!因為我救贖了你。我曾提你的名召你,你是屬我的。你從水中經過,我必與你同在;你盪過江河,水必不漫過你;你從火中行過,必不被燒,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。因為我是耶和華-你的神,是以色列的聖者-你的救主;我已經使埃及作你的贖價,使古實和西巴代替你。因我看你為寶為尊;又因我愛你,所以我使人代替你,使列邦人替換你的生命。(賽43:1-4)
人生難免遇上如經「水、火」般艱難凶險的負面經歷(參賽四十三1-4),不過上主對我們說「不要害怕」,因為祂(在創造和救贖時)曾提我們的名字來召喚我們,叫我們屬祂,又因祂愛我們,竟然使「人」替代、使主耶穌基督親自替換了我們的生命:「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,背負我們的痛苦;……因他受的刑罰,我們得平安;因他受的鞭傷,我們得醫治。」(賽五十四4-5)
惟有我們向上主發出哀聲,透過停頓、靜思、省察、辨識上主的心意,重新認定自己是上主所愛,並求恩能夠活出這個身份,然後才重新回到生活之中,按照著上主的心意來作出行動。作為上主所愛的,上主極不願見我們任何一個被黑暗所吞滅。所以當我們落在恐懼不安的困境中,千萬不要被種種負面情緒所困擾、所牽動、所淹沒。我們需要在安靜中重新體會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這份「替代」:祂原來已經擔當背負了我們所有的憂患痛苦,為的是要保護我們不被「水」淹沒、不被「火」焚燒,叫我們縱然在困苦中仍能得到平安和醫治,讓主在十架「替代」所表達的這份無條件的愛、擁抱和接納成為轉化我們生命的真正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