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磐德牧師|牧者心聲|靜修親近神:信徒聆聽神必須的生活韻律


在去年的安息年的一段日子裡,我參加了位於Guelph的Loyola House靜修院的「依納爵四十天靈修操練」。在我們這個節奏急促、資訊氾濫的時代,許多信徒在事奉與生活的壓力中,漸漸失去了「安靜」的能力。人心被聲音淹沒,靈魂被時間追趕,連禱告也變得匆促。直到我在安息年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靜修,我才重新學會──聆聽神的聲音原來需要一種「生活的韻律」。

一、靜下來,是信心的行動
聖經多次提到「耶穌退到曠野禱告」(路5:16)。祂並非逃避人群,而是為了更新與天父的連結。如今我們常以忙碌為榮,以果效為成功的標誌,但主耶穌提醒我們:真正的服事,是從與神相交而來的。

我在靜修期間深深體會到,「停下」並非浪費時間,而是一種信心的表現──相信神仍在掌權,即使我不做什麼,祂的國仍在前行。

二、聆聽神,是屬靈生命的呼吸
在靜默中,我學會了以心靈去「聽」。有時是一節經文的光照,有時是一陣風輕拂樹葉的聲音。神不再只是我禱告中的對象,而是陪伴我行走的同在。詩篇46:10說:「你們要休息,要知道我是神。」

原來聆聽神,不只是屬靈操練,更是一種生活節奏——像呼吸一樣。當心靈學會慢下來,我們就能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,捕捉到祂的提醒與安慰。

三、重拾靈命的節奏
在靜修中,我觀察到一個屬靈節奏:退到山上親近神,然後回到人群中服事。這是耶穌一生的韻律。

若我們只服事而不退修,靈裡會枯乾;若只退修而不服事,愛就會停滯。真正的成熟,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。

因此,我學會為生活設下「神聖的節奏」:有安靜的清晨、有反思的傍晚、有與神對話的散步。這些片段成為我生命的呼吸節拍,使事奉不再只是責任,而是流露。

四、在主愛裡重整方向
那四十天中,我曾問主:「前面的路,我該如何走?」答案並非立刻清晰,而是漸漸顯明——像黎明從黑暗中浮現。當我再次凝望十字架,領受主餐時,心中被提醒:神的呼召不是要求更多表現,而是邀請我更深地與祂連結。

祂不是要我為祂做更多事,而是要我先「與祂同在」,讓服事出於愛的源頭。

結語:讓靜修成為生活的節奏
離開靜修院後,我嘗試把這份經驗融入日常。也許不是四十天的退修,但可以是一日的安靜時刻、一段散步禱告的時光、一杯茶中的默想。靜修不只是離開世界,而是學會在世界中與神同行。信仰的生命,像呼吸一樣需要節奏──吸入神的恩典,呼出愛的回應。

願我們在生活裡持續這樣的節奏:先親近,再事奉;先聆聽,再說話。當我們在生活中建立「靜修的韻律」,我發現,真正的「退修」不在地點,而在心境──當心能歇息,靈就被更新。每一次的停留,都是為了更有力量地前行;每一次的安靜,都是為了更真實地愛人。這樣的生命節奏,讓我們在繁忙中仍能活出平安與方向。